我们非常重视您的个人隐私,当您访问我们的网站时,请同意使用的所有cookie。有关个人数据处理的更多信息可访问《隐私政策》

专访北大柴彦威教授|从人民满意度出发,做“有温度”的城市体检

2021-11-29

嘉宾简介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柴彦威教授作为中国城市时间地理学与行为地理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同时也是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社区生活圈规划方面的专家。近年来,柴彦威教授及其团队在城市体检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也广泛参与了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的实践,针对现阶段城市体检工作也积累了不少的宝贵经验和独特思考。

640.webp.jpg


下文依据采访内容整理——

因时应势,识城市体检之义

01 城市体检助力城市发展转型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快速城镇化,城市已经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当前,社会各界对城市服务的诉求,不再是关注城市服务功能“有没有”,而更多转向关注城市功能“好不好”。因此,如何来客观评价城市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品质,就显得非常重要。从系统科学角度来看,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动态复杂巨系统。城市和人一样,也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有发育、稳定、萎缩甚至消亡等不同状态,也会生病需要治疗。

所以我们认为,城市体检,是在城市发展转型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核心体现了把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来看待的思想。当前,自然资源部、住建部也已经做了相关工作部署,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实践,城市体检已经成为政府城市治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抓手,更是加深政府、百姓连接非常好的一个切入点。通过持续地开展城市体检工作,可以主动发现城市问题、使得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健康,可以提高城市服务品质,让人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02 城市体检需要融入“新势力”

城市体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和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新阶段的必然,所以城市体检工作需要充分运用当前的新技术、新方法,包括 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大数据相关的内容,包括对物联传感、手机信令、POI 等新数据的处理和运算,能够有效反映城市动态运行的规律和特征,可以说,没有新数据和大数据技术,城市体检的全面性、科学性就大打折扣。

因此,在设计城市体检指标进行城市状态刻画和表征时,新数据的引入和大数据技术应用,让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城市楼、路、地的静态特征,还可以看到人、车、物的动态特征,极大拓展了城市体检的指标维度和诊断精度。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吸取新技术、新方法的优势,为城市体检工作所用。

有章有法,思城市体检之路

01 以“人-地-动-静”为核心构建体征指标体系

城市体检就是要系统性地对城市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断,考虑城市功能和服务的方方面面,关注政府、企业和百姓不同的群体利益。从时空间行为地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城市体检需要从人 - 地 - 动 - 静四个方面系统解读城市。

其中,关于“地”的系统,不仅仅要包括静态的城市建成环境系统的评价,而且要对它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把握。在“物”的基础上,同时要考虑“人”的系统,不仅仅包括人口的分布系统、产业系统,而且要对人的活动 - 移动系统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因此,城市体检要在时空间上进行耦合把握,对城市物质环境和城市的移动 - 活动系统进行整体的评价。所以,人 - 地 - 动 - 静是城市体检工作的基本框架,也是建立城市体检体征指标体系的核心内容。

02 数字化平台助力城市体检成为一项持续行动

城市体检是一项长期性、常态化的工作,而不是阶段性的运动,需要稳定、连续地对城市运行体征状态进行监测,才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建立基于“人 - 地 - 动 - 静”的综合体征指标体系之外,还需要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方法,通过搭建数字化平台 / 系统,对城市的“人” 和“物”、对城市的“静”和“动”进行实时感知、及时诊断、动态预警,并进一步对具体问题的处置提出行动建议。

城市体检系统的建设,一个重点是构建多源大数据的融合管理和计算能力,对城市现状数据、规划、国土等各个业务线的管理数据,还包括人的行为的新数据等,能够基于统一标准实现多源时空大数据在时空尺度、计算精度等方面的融合、计算和展现。另一个重点则是着力城市体检的可持续改进能力,满足指标模型和知识库的动态优化调整要求,构建城市体征诊断评估 - 预警分析 - 决策模拟 - 反馈优化的服务闭环,实时追踪城市健康状态,开展动态体检和智能监测。

因城而异,施城市体检之行

01 服务政府治理,上海城市体征诊断探索

这是五六年前的工作了,当时正是上海城市总规修编阶段,也是我们国家城市安全问题逐渐暴露的阶段,所以我们希望使用这样一个“规划 + 城市大数据”去支撑城市规划的修编和城市治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探讨,我们尝试了“上海城市体征诊断”的工作。这也是与清华同衡、上海数慧等合作创新的一个探索性工作。

“上海城市体征诊断”是我们比较早期探索城市体检的一个实践。具体来讲,就是把城市看作一个生命有机体,要对它的整体状态进行定量化评估,最后结合各个指标体系,及国内外相关实践,建构了一个城市体征诊断四级指数体系进行探索、计算,最后得出了整体判断。在诊断指数体系中,既有传统静态的关于城市物质环境和社会空间的判断,也有关于居民使用满意度的指数,特别地,我们加强了关于影响城市安全的压力指数,以及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活力指数等参数来对城市进行综合评判。当然了,这个最终也有一个系统平台来作为支撑,可以结合数据更新做一个实时的、动态的感知体检和监测预警。

02 关注居民服务,北京东城区大数据网格诊断和监控预警实践

众所周知,网格化是北京东城区管理和服务的名片和品牌。当时,我们做这个网格诊断和监控预警,就是对东城区的网格管理系统进行服务化的升级,旨在面向居民,把系统更好地应用在居民服务上,主要是在现有的重视管理的网格系统之上加上居民行为参数、居民需求参数及日常的一些问题、投诉指标。

为此,我们结合东城区的具体情况重新构建了指标系统。基本上,属性指数跟上海城市体征诊断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在这里面增加了风险指数和行为指数,也是东城区网格诊断系统里面一些比较特殊的指数。从计算上,我们也尝试了一些创新——就是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根据不同指数的特点和其应用的方向进行细化:在时间尺度上我们分为常态尺度、日常尺度和风险尺度进行计算和发布;在空间尺度上分为街道尺度、社区尺度和网格尺度进行计算和表达。

最后,我们结合空间基础数据与居民时空行为的多维多源数据,通过大数据网格诊断与监控预警系统建设,在向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管理模式转变上作出了一定的突破,这个项目也因此获得了《2019-2020年度政府大数据优秀应用奖》。

以人为本,彰城市体检之智

01 城市体检,兼顾科学的尺度与情感的温度

关于城市体检,我们国家也已经做了很多相关工作,目前很多城市体检实际上还是以人 - 地 - 事 - 物组织的静态管理为主,过于强调城市管理而忽视了社会服务,特别是缺乏一些综合、直观、实时的城市体检系统,难以及时准确的发现风险隐患。

因此我认为,城市体检的核心问题是要建设一个城市体检系统,不仅仅只是一个能对城市功能做简单评价的系统,更是一个能以人为本、从居民满意度出发、结合人的行为数据和需求数据来建设的“有温度”的系统,还要是一个基于“感知 - 认知 - 优化”与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动态化的有尺度的科学管理系统。因此,城市体检系统不仅仅要汇聚数据,而且要进行表达,要去诊断和模拟,最后提出能够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运行管理水平的解决方案。

02 城市体检,走向人民美好生活的未来

在理论和方法方面,城市体检工作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创新,但核心还是以人民幸福生活为核心。因此,关于未来城市体检工作的方向,我们认为主要是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从单一数据到多源数据,从静态数据到动静数据结合。包括细化时间维度,从静态评估转变为动态诊断,结合静态、半动态与动态数据,多层次评估城市运行状态;细化空间维度,从行政单元转变为网格单元、生活圈单元;细化人群结构,基于人口静态特征的城市评价转化为基于多类型人群个体行为的城市运行状态评价;细化数据采集,解决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问题、解决社会满意度调查中的抽样代表性问题。

二是加强行为调查与主观满意度评价,构建生活圈单元的城市体检系统。在数据上,结合空间基础数据、居民时空间行为数据、主观满意度调查数据等进行充实;在空间上,转向以城市生活圈为研究单元;在指标上,构建不同时间尺度的城市体征指标。

相关推荐